在为期八个月的内科临床实习中,我完成了从医学生到准医生的蜕变。这段浸润在消毒水与心电监护仪声里的时光,让我对”有时治愈,常常帮助,总是安慰”的医学真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初入病房时,跟着带教老师查房的每个清晨都充满挑战,面对着患者复杂的病史和堆叠的化验单,我常常需要反复核对指南才能给出初步诊断思路。记得第一次独立分管床位时,3床COPD合并肺性脑病的患者突发意识模糊,我在紧急血气分析后准确判断高碳酸血症,配合值班医师完成无创通气参数调整,通过这次经历我意识到,真正的临床决策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,更需要将教科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生命体征解读能力。
在心血管内科轮转期间,我系统掌握了胸痛中心运作流程,在面对急性心梗患者时,从首份心电图识别到启动导管室,每个环节的衔接都容不得丝毫迟疑。某次夜班遇到不典型症状的心衰患者,其NT-proBNP结果与临床表现存在矛盾,我反复听诊发现被忽略的S3奔马律,最终修正了诊断方案。这种抽丝剥茧的诊疗过程,让我逐渐建立起系统的临床思维框架。
通过内分泌科的实践,让我体会到了慢性病管理的复杂性,比如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抢救中,我学会通过血糖波动曲线预判病情演变,同时关注电解质紊乱带来的潜在风险。当看到经规范治疗后患者血糖平稳出院时,那份职业成就感远超任何模拟考试的满分。
实习中最触动我的是医患沟通的成长,在面对终末期肿瘤患者的治疗选择,家属在积极干预与姑息治疗间的摇摆,让我懂得医疗决策不仅是科学判断,更是人文关怀的体现。某次在血液科,我为白血病患儿进行骨穿操作前,用半小时讲解治疗意义,孩子母亲含泪说”原来这些检查真的能救命”,这句话让我更加明白,医学的温度往往比技术本身更能治愈人心。
这段浸润在病房的日日夜夜,教会我敬畏生命,也让我认识到自身在危急症处理、多学科协作等方面的不足。未来的行医路上,我将继续秉持”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”的治学态度,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稳步前行。
原创文章,作者:下水摸鱼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wensiquanyong.com/sucai/ziwojianding/65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