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光荏苒,四年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即将画上句点。回望这段浸润于古籍文脉与现代文学思潮中的求知之旅,我深感收获颇丰。以下从学术积累、实践能力、个人成长三个维度进行自我总结:
本人系统地学习了从先秦诸子到现当代文学的经典文本,掌握文献学、文艺学、语言学核心研究方法。在《诗经》的“赋比兴”中体会汉语的韵律之美,于《红楼梦》的叙事迷宫中探索人性幽微,借西方文论镜鉴重审本土文学传统。参与导师“唐宋诗词意象演变”课题研究,独立完成明代话本小说地域文化分析论文,获校级优秀科研成果奖。古籍精读课培养的文本细读能力,使我在解读《文心雕龙》《人间词话》时既能追溯理论源流,亦可联结当代文学现象。
在担任院刊主编期间,通过策划“非遗文化传承”专题,采访地方戏曲传承人,撰写的人物特写获得了省级高校的好新闻奖。参与“乡村儿童经典诵读”志愿项目,设计《声律启蒙》互动课程,让传统文化焕发童真趣味。在教育实习中,以“批判性阅读”为切口重构《祝福》教学设计,获评优秀实习教师称号。这些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,汉语言文学不仅是书斋里的学问,更是沟通古今、服务社会的桥梁。
在校期间,通过专业训练,我塑造了“以文观世”的思维模式,既能从《儒林外史》的讽刺笔法中洞察社会积弊,亦能在《平凡的世界》的人物命运里感受时代脉搏。古典诗词的吟诵涵养心性,现代文学的思辨磨砺理性,这种双重滋养让我在跨文化交流中既能坚守文化主体性,又保持开放包容的视野,同时带领团队获校辩论赛冠军的经历,更印证了文学思维在逻辑表达与情感共鸣间的平衡术。
汉语言文学于我,是打开民族文化基因的密钥,更是观照现实的精神罗盘。未来我将继续深耕中国语言文学的沃土,期待在文化传播、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领域,以笔墨传承文明,用文字记录时代,让传统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。
原创文章,作者:下水摸鱼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wensiquanyong.com/sucai/ziwojianding/58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