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赛博秧歌队”是指在2025年央视春晚上引发热议的机器人舞蹈表演《秧BOT》中,由16台杭州宇树科技研发的H1“福兮”人形机器人组成的表演团队。这一名称融合了“赛博”(Cyber,指与网络、科技相关)与“秧歌”(中国传统民间舞蹈),因此,“赛博秧歌队”可以理解为将传统秧歌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,即人形机器人在舞台上表演秧歌舞蹈。
一、表演形式
在春晚舞台上,这些机器人身着小花袄(或花棉袄),挥舞着红手绢,扭动着大秧歌,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。它们的舞蹈动作不仅灵活,而且能够模仿人类的踢腿等动作,甚至还能丢起手绢,表现出极高的技术水平和创意。
二、幕后团队
赛博秧歌队的成功表演离不开背后团队的辛勤付出。这些机器人由杭州宇树科技等公司提供,宇树科技自2016年起深耕机器人领域,曾推出牛年春晚的机器牛“犇犇”,此次H1机器人是其双足人形技术的突破811;而舞蹈的编排和导演则由张艺谋等艺术家完成。工程师们通过算法和编程,将传统舞蹈的韵味与机器人的精准结合,形成了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。舞蹈演员和编导的反复打磨、默契配合,也确保了表演的顺利进行。
其背后依赖多项尖端技术:
- AI驱动与动作捕捉:通过AI算法将舞蹈演员的动作逐帧映射为机器人指令,并利用大模型提升学习效率68。
- 协同控制系统:采用多智能体协同规划技术,确保16台机器人动作完全同步,即使面对突发状况也能保持队形稳定11。
- 创新机械结构:每条手臂额外增加3个关节,配合腕部电机实现抛接手绢的高精度动作811。
三、社会评价
赛博秧歌队的表演不仅展示了科技的进步和创新,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和传承。这种跨界合作的形式,不仅提升了艺术表演的技术含量,也让人们对未来的艺术创作有了更多的期待。
有网友认为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,将现代科技与传统秧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;而部分网友则认为赛博秧歌队的表演过于抽象,难以理解和接受;大部分外国网友则惊叹中国AI技术的进步,称其为“科幻电影成真”,并引发关于机器人军事、医疗等应用潜力的讨论。
总结来看,“赛博秧歌队”不仅是一场科技与艺术的表演实验,更标志着中国在AI机器人领域的领先地位,以及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时代的创新表达。这一概念或将持续推动人机协作在文化、工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。
原创文章,作者:下水摸鱼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wensiquanyong.com/sucai/wangluoreci/44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