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级: 三年级下册
课时: 1课时(40分钟)
教学目标:
- 知识与技能:
- 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,能区分这两种运动方式。
- 能列举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,并正确分类。
- 过程与方法:
- 通过观察、操作和讨论,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特征。
-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位置。
- 情感与态度:
- 激发对几何变换的兴趣,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。
教学重点与难点:
重点:掌握平移和旋转的基本特征。
难点:正确判断复杂现象(如旋转中心不在物体内部)。
教学准备:
课件(含动态图:电梯升降、风扇转动、汽车行驶等)。
实物教具:玩具小车、风车、钟表模型。
学生学具:直尺、铅笔、方格纸(每人一张)。
教学过程:
一、情境导入(5分钟)
- 提问:
“同学们,电梯是怎样运动的?风车的叶片又是怎样动的?”
学生自由回答,引出“平移”和“旋转”的初步印象。 - 播放动画:
展示电梯升降、陀螺旋转、汽车行驶等动态图,引导学生观察运动方式的不同。
二、探究新知(15分钟)
1. 认识平移
观察与归纳:
课件展示国旗上升、抽屉推拉、推箱子的动画,提问:
“这些物体运动时方向、大小、形状有什么变化?”
总结特征:
板书:平移——物体沿直线运动,大小、形状不变,方向不变。
2. 认识旋转
动手操作:
分发风车和钟表模型,让学生转动并观察。
讨论发现:
提问:“风车叶片绕哪里转动?钟表指针的运动有什么规律?”
总结特征:
板书:旋转——物体绕一个固定点或轴转动,大小、形状不变。
3. 对比区分
小组活动:
分小组列举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例子(如推窗户是平移,转笔刀是旋转),派代表分享。
辨析难点:
讨论易混淆现象,如荡秋千(旋转)、滑滑梯(平移)。
三、实践操作(10分钟)
活动1:方格纸上的平移
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ABC,示范向右平移3格的方法(标出关键点)。
学生在方格纸上练习:将小鱼图案向左平移2格,向下平移1格。
活动2:旋转小实验
用直尺和铅笔模拟旋转:固定铅笔一端,转动直尺,观察运动轨迹。
四、巩固练习(7分钟)
- 判断题:
- 汽车车轮的转动是平移。(×)
- 拉窗帘是平移现象。(√)
- 选择题:
- 下面哪个现象是旋转?(B)
A. 滑滑梯 B. 拧瓶盖 C. 火车行驶
- 下面哪个现象是旋转?(B)
- 拓展题:
- 画出小旗子先向右平移4格,再向下平移3格后的位置。
五、课堂总结(3分钟)
- 师生共同总结平移和旋转的特点,完成表格对比:
运动方式 | 方向变化 | 固定点/轴 | 例子 |
---|---|---|---|
平移 | 沿直线运动 | 无 | 推桌子、电梯升降 |
旋转 | 绕点转动 | 有 | 风车、钟表指针 |
作业布置:
- 完成练习册第25页习题。
- 生活小调查:观察家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平移或旋转,记录下来。
板书设计:
旋转和平移
平移:直线运动 → 大小、形状不变
旋转:绕点转动 → 大小、形状不变
例子:推窗户(平移) 转风车(旋转)
教学反思:
通过动态演示和动手操作,学生能直观感知概念,但需关注旋转中心的判断。
课后可通过游戏(如“动作模仿”:用身体表现平移/旋转)强化理解。
原创文章,作者:下水摸鱼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wensiquanyong.com/jiaoan/xuekejiaoan/41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