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活动目标
认知目标:理解歌曲内容,感受歌曲中节奏与旋律的活泼特点。
技能目标:能跟随音乐节奏做简单的肢体动作(如跳跃、抓痒等);通过分组合作表演,培养初步的音乐表现力与协作能力。
情感目标: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,激发对音乐活动的兴趣;通过模仿猴子动作,感受小动物活泼可爱的形象。
二、活动准备
物质准备:
- 猴子头饰(3个)、大树背景图、自制“床”道具(可用地垫或纸板箱)。
- 音乐播放器、《三只猴子》歌曲音频(可提前剪辑或选择类似风格的儿歌)。
经验准备:
幼儿对猴子的基本特征(如爬树、抓痒、跳跃)有初步了解;熟悉简单的身体节奏游戏(如拍手、跺脚)。
三、活动过程
1:情境导入——森林里的猴子家族
- 教师扮演“猴妈妈”,带领幼儿(小猴子)进入“森林”(教室布置树形挂饰)。
- 故事引导:
“今天猴妈妈要带小猴子们去森林里玩!但是有三只调皮的小猴偷偷爬上了床,猜猜它们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?” - 提问互动:
“小猴子们喜欢在床上做什么?(跳跃、翻滚、抓痒)”
2:感知音乐——学唱《三只猴子》
初听歌曲:播放音乐,引导幼儿感受歌曲节奏与歌词内容。
歌词解析:结合图片或简笔画,讲解歌词:“三只猴子在床上跳,有一只猴子头上摔了一个包……”,重点模仿摔包、抓痒、叫妈妈的动作与表情。
分段学唱:教师清唱,幼儿跟唱(可用拍手、拍腿打节奏),用“嗷~呜~”模仿猴叫,配合手部动作(如抓耳挠腮)。
3:音乐游戏——猴子闯关卡
第一关:模仿小猴
幼儿佩戴头饰,随音乐自由模仿猴子动作(跳、爬、抓痒)。教师提示:“小猴子们看到好吃的香蕉啦!跳得再高一点!”
第二关:三只猴子的故事
角色扮演:3名幼儿扮演“摔跤的猴子”,其他幼儿扮演“猴妈妈”和“小医生”,根据歌词情节表演:摔跤→抓痒→喊妈妈→医生包扎。
互动指导:“摔跤的小猴要做出惊讶的表情哦!其他小猴快来关心它~”
第三关:合作创编
分组讨论:“如果小猴们又偷偷上了床,还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?”。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新情节(如荡秋千、捉迷藏),教师记录创意。
4:延伸活动——小猴剧场
布置“森林小舞台”,幼儿分组表演创编的故事片段。
道具支持:提供纱巾(当尾巴)、纸盘(画猴子脸)等辅助材料。
观众互动:表演结束后,其他幼儿用掌声或“猴叫”欢呼。
四、活动建议
安全提示:跳跃动作需强调“落地轻”,避免碰撞。
家园共育:建议家长带孩子观察猴子视频,延伸讨论“猴子的生活习性”。
资源拓展:结合绘本《猴子捞月》或科学活动“猴子的身体特征”,丰富主题认知。
五、评价要点
观察幼儿是否能在游戏中自然跟随节奏做动作;关注角色扮演时的表情、语言互动(如安慰同伴、模仿医生说话);记录幼儿创编的新动作或情节,肯定其想象力。
原创文章,作者:下水摸鱼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wensiquanyong.com/jiaoan/yinyuejiaoxue/613.html